隨著中高考相繼落下帷幕,又是一年畢業季悄然來臨。在這個關于青春的季節里,同學們通過各種方式向這一旅程揮手告別,邁入人生的新篇章。與此同時,關于謝師宴的話題又一次引發熱議。
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,通過自己的方式感謝老師的培養無可厚非,但近些年來,有些家長為了講面子、擺闊氣,或者盲目跟風攀比,甚至不惜花費重金在高檔酒店設宴款待老師,動輒數千元的謝師宴、價格不菲的禮品禮金,這些打著“謝師”旗號卻造成攀比浪費的行為,讓原本樸素、純粹的家校情、師生誼變了味。
我們是否還記得,古人“程門立雪”“俯身傾耳以請”“束脩六禮”中蘊含的誠心?純潔的師生情誼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,教書育人更不能被三六九等明碼標價,讓教育回歸初心、讓師生情誼長存,扼殺浪費攀比的謝師不正之風,勢在必行。
答謝方式多樣化,宴請不應成為心意的代名詞。畢業季,學校可組織開展“感恩班會”“師生共植紀念樹”等活動,用更有意義的方式替代鋪張宴請。表達心意從來不只有付出金錢這一種方式,一句真摯的話語、一張用心創作的卡片、一個深深的擁抱,都會成為師生雙方難以忘卻的美好回憶。教育的價值與溫度不是一場酒席可以輕易衡量的,相比消費主義侵蝕下“走錢包不走心”的謝師宴,發自內心的感謝與尊重更能令人動容。
加強社會宣傳教育,不做裝在“面子”里的人。畢業季來臨,媒體應緊跟時事,通過專題報道、公益廣告等形式,大力宣傳“簡樸謝師”的典型事例,弘揚“崇尚節儉、杜絕舌尖上的浪費”的社會風尚。教育專家和社會學者要發揮專業優勢,從傳統文化精髓和現代教育理念出發,深入闡釋尊師重教的本真意義。可通過開設媒體專欄、舉辦社區講座等方式,引導公眾認識到:真摯的感恩在于持久的師生情誼,而非一時的排場比拼;真正的尊師體現在日常的言行舉止,而非鋪張浪費的宴請。
建立長效機制,弘揚尊師重教新風尚。針對謝師宴問題,中央到地方一直以來都通過各種規定明確抵制。但想要真正從根源遏制此類現象的出現,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,還需要多方合力。教育部門可進一步完善師德規范,引導教師自覺抵制高檔宴請,樹立清廉從教的良好形象;學校可通過倡議書、主題班會等形式,倡導家長和學生以簡樸、溫馨的方式表達感恩,共同營造崇廉尚儉的校園文化;市場監管部門可加強行業引導,對過度營銷“天價套餐”的商家進行提醒和規范,避免助長攀比之風。
學生時代是人一生中最青澀、美好的記憶,別讓排場攀比傷了珍貴的師生情誼。當我們拒絕浮華宴請,以真心表達感恩,方能體會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中的真正涵義。(二毛)(圖片源自網絡)